當謠言已經跑了半個世界,真相還在穿鞋?“不!”盤點本報“還原真相”欄目去年刊發的報道,記者可以這樣作答。
  2014年,“還原真相”欄目依然從我省公眾高度關註的網絡熱點中捕捉傳播面廣、迷惑性強、負能量大的謠言,不懈求證、奉獻真相、引導傳播、穩定輿論。一場場成功的謠言“狙擊戰”中,記者探究謠言散播的癥結,思考終結的戰略戰術。
  從謠言里尋症:
  何種“基因”令其迷惑公眾
  2014年,坊間依然眾聲喧嘩、網絡照舊人言鼎沸,其中自然不乏謠言出沒。
  “射陽農村商業銀行將倒閉”“常吃酸菜魚導致胃癌”“醫生列車救人被認定非法行醫”“大豐小吃店鼠肉冒充牛肉”“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男女生可合住”“南京一家旅行社推出太空游”……梳理這些由本報“還原真相”粉碎的謠言,記者發現,它們或涉及財富、健康,觸及內心關註點;或勾連責任、誠信,撓到神經痛癢處;或講述“突破”“變化”,抓到思維興奮區。人們眼前一亮、心中一顫,即便疑惑有些事似乎有違常理、不合常情,但它們看上去“言辭懇切”又“證據確鑿”。如此“基因”,不由你不信。
  謠言呈現這樣的特點:首先,“權威”出場、“知識”唬人。專有名詞、學術成果,是健康類謠言最愛披的“外衣”。人們怎會想到,自己隨手收藏、轉發的,卻是被誇大、歪曲、偷換過的“偽知識”,甚至純屬編造。酸菜含有亞硝酸鹽,與人體中胺類物質生成亞硝胺易致癌,這是真的。但網傳“保健帖”中,易致癌變成“100%致癌”,且“出自腫瘤醫生之口”。其次,一傳再傳、謠言不老。像“睢寧行人闖紅燈要被扣信用分”,是一則多年前的老帖,重出江湖後連標題、內容都沒變。再者,肆意造假、無視法律。為搞垮一家小吃店,“用鼠肉冒充牛肉”假視頻被炮製出來,兩天內點擊量即突破10萬,引發的負面輿論讓無辜店家利益受損,還極大地傷害了社會誠信。
  謠言更多地存在於微信、微博。騰訊公司微信團隊告訴記者,每天收到一兩萬單謠言投訴。謠言多集中在人身安全、食品安全和疾病養生方面,喜用“100%”“第一”等詞語並配大量圖片吸引眼球。
  “微信相對封閉,而且‘朋友圈’中以親朋好友為主,信息可信度高,因而謠言傳播快、闢謠困難。明顯出現先在微信傳謠、再到微博闢謠、最後回到微信以正視聽的傳播特點。” 昨日,記者採訪以“闢謠系列”享譽網絡的政務微博“江寧公安在線”時,其負責人王警官這樣分析道。
  於迷霧間求真:
  多維度還原與全媒體闢謠
  為撥開迷霧,“還原真相”融合多種調查手段,多維度還原真相。
  直播現場。2014年3月25日,得知“射陽農商行慶豐分理處千人擠兌潮”呈蔓延之勢,記者雨中驅車近400公里趕到現場。記者看到,分理處名叫“利民”,並非網傳的“慶豐”,營業廳辦公桌上堆滿人民幣,兩三百名儲戶正有序排隊;記者聽到,群眾取錢是因為“老婆說銀行要倒了”,銀行方面判斷是更名造成誤會。當晚,記者發回《一條謠言是如何發酵的?》,現場見聞不過數百字,卻以真實可感一舉粉碎謠言。
  追蹤幕後。10月28日夜,小吃店“鼠肉充牛肉”開始瘋傳。記者在“揭黑”網帖中發現疑點,隨即廣泛搜索、逐步推進、鎖定目標,最終暗訪到幕後團隊,獲得其造假證據,並帶領公眾到幕後一探究竟。
  亮明背景。北京醫生在火車上幫南京孕婦生孩子被判非法行醫?其邏輯“賣點”是:火車施救屬異地行醫,違反《執業醫師法》。其實,衛生部規定:對病人實施緊急醫療救護,不屬於超範圍執業。記者請出法學專家,讓原本只是背景的法律知識成為還原真相的核心,給謠言以有力回擊。
  來之不易的真相,如何更快抵達更多受眾?“還原真相”與本報官方微信、微博及新華報業網攜手,開展全媒體闢謠,實現傳播效果最優化。對“鼠肉充牛肉”的真相還原,在微信、微博上均獲得較多閱讀、轉評,有網友留言“太缺德,要快查嚴打”。本報澄清“男女生可合住”傳聞後,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官方微博呼籲轉發虛假消息者關註“還原真相”報道。《一條謠言是如何發酵的?》被人民網、新華網、新浪網等眾多網站轉發,併在《人民日報》經濟版頭條位置全文轉載。
  本報對“射陽農商行倒閉”真相的率先還原,迅速阻斷了負面傳播, 防止了擠兌蔓延,穩定了當地金融秩序。就在本報還原當天,中國銀行業協會發表聲明,認定擠兌為謠言所致,希望儲戶保持理性,切莫傳謠信謠。本報還原“鼠肉充牛肉”事件後,當地公安機關將此案列為大案辦理。受害店家將報道放大做成告示牌,以此輓回名譽。
  在還原中思考:
  如何讓謠言不再易傳難闢
  作為主流媒體,本報致力於以深入調查、嚴謹核實, 讓廣大讀者與網友告別謠言、擁抱真相。記者同時也在思考:如何讓謠言儘快止於真相?
  射陽農商行被傳倒閉後,銀行及有關管理部門很快發現謠言,但闢謠沒及時跟上,僅通過電子滾動屏和傳單等傳統平臺澄清,將新媒體空間拱手相讓,傳播有限、缺乏互動、效果不佳。這無疑揭示,沒有充分的信息公開、缺少高效的交流溝通,不僅容易受到謠言侵襲,而且對抗乏力。
  媒體,作為專業的傳播主體,不能跌破真實的底限。“浙江跳江女子兩天漂到江蘇”本是一場自導自演的鬧劇,一家報紙僅根據杜撰者口述便做了詳細報道。一位受訪警官感慨:“還原真相”採訪報道前,沒有一家媒體打電話核實求證,是為獵奇搶新聞,還是太忙顧不上?“聯合國確定新的年齡分段”又在網絡流傳,傳播者中不乏權威媒體的微信賬號。其實,本報已於2013年5月該“消息”剛露頭時就證明其虛假。這樣的闢而不絕,令人遺憾。
  活躍在微信、微博上的自媒體,也應自覺抵制謠言。不久前,記者通過“微信自媒體運營交流”QQ群,採訪到某養生類賬號的主人。他介紹,賬號請大學生打理,達到一定粉絲量後就承接廣告,一些養生會所自會找上門來。至於是否核實真偽?他表示:“不需要。把網上找到的文章分分段、弄好看點,粉絲就很容易接受。”這樣唯利是圖的賬號,恐怕很容易成為謠言的幫凶。微信團隊表示,騰訊採用技術識別系統,還有專業人員處理用戶舉報,一旦確認存在造謠等行為,會對賬號進行處罰。
  讓普通網民轉發前驗證信息的真偽,顯然不可行,但“隨手轉”的習慣不妨改改,或許就堵截了一條謠言傳播的通道。由謠言侵擾生活,還是讓真相驅動世界,是人人面對的課題。
  今年,會有多少迷霧遮蔽真相?“還原真相”願當讀者的“謠言終結者”,卻也真心希望,這樣的任務日漸減少。
  本報記者 林 培 徐冠英  (原標題:闢謠,我們這樣將真相告訴讀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14emyfj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