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記者 王燁捷 周凱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2月02日03版)
  上海浦東的一項新政,“動”了區級機關公務員的“飯碗”。今年年初,醫者出身的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沈曉明對外宣佈,將在浦東新區的區級機關數量和區級機關編製上“動刀子”——其中,區級機關內設機構數將核減15%,區級機關2014年編製也要核減15%。
  浦東新區區委副書記、組織部長馮偉介紹,改革後的內設機構由原來的29個減少至17個,機關編製從264名減少至198名。最引人關註的是“減人”。符合哪些條件的人會被“核減”,“核減”後這些人會去哪裡,人數減少後是否會對原有機關工作提出挑戰?
  這項給機關“瘦身”的工作,聽起來“大氣”、“給力”,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,卻頗考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。
  年輕人搶著“被減員”
  正常來說,機關裡頭要“減員減編”,機關幹部應該想盡辦法不被“核減”才對。但在浦東,機關里的公務員,尤其是那些年紀輕、成長快的公務員,卻爭著要進入“被減員”的15%“小名單”里。
  這跟浦東核減15%區級機關編製的一個細節關係密切。被“核減”掉的公務員,不是被辭退了,而是通過“專崗專編”的形式,到基層的街道、鄉鎮、村居社區工作。
  原來在浦東新區區委辦公室綜合處任主任科員的葉挺告訴記者,今年5月,經過競爭,“每兩個人報名只有1個能被‘錄取’”,區委辦有七八名公務員進入15%的序列。
  在區委辦,競爭的標準有兩條:第一,優秀的後備幹部;第二,沒有基層經驗者優先。根據這兩條,葉挺被優先“選”進15%的行列。他是區里的“青年幹部調研對象”,又有一年不到的外企工作經驗,因此順利進入15%的隊伍里。
  在浦東新區區政府辦公室擔任過主任科員的陳傑也是15%之一。今年5月進入洋涇社區綜合管理服務指揮中心擔任副主任以前,他已經在區府辦工作了10年,在綜合處、督察處、秘書科、應急處、市民服務熱線等處室工作過,“我想真正到基層去看看,跨部門協調個事兒究竟有多難?看看為什麼上面下發的政策,基層會不執行,是不是政策本身就有問題?”
  陳傑告訴記者,區府辦里“報名”進15%的年輕人也不少,“選拔”過程還有筆試和麵試等環節。
  記者瞭解到,根據《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》早已明確規定的“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”的選拔任用條件,對年輕公務員而言,進入15%的隊伍,正好滿足了“補基層經歷”的需求。
  村裡來了個年輕人
  浦東15%專崗專編人員中,有十幾人直接“下沉”到村、居、社區,其中有兩個人到了農村——葉挺到宣橋鎮新安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;原來在區委組織部任職的趙翔宇,在三林鎮紅旗村任村黨支部書記。
  這兩個人,都是有“故事”的人。一名區委辦幹部告訴記者,在下基層前,趙翔宇是個出了名的“宅男”,“過去,一下雨就喜歡宅在家裡或者咖啡館里不出去,現在一下雨,馬上穿著雨鞋往爛泥地里扎,就怕積水”。
  趙翔宇的辦公室里,現在常備一雙雨鞋。風颳得越狠、雨下得越大,他就越往外跑,“怕積水,怕出事故”。
  這個以往喜歡泡壺茶一個人在屋裡慢慢品的“小資”男人,如今都和村民一起喝茶,“他們(村民)直接衝進來,自己拿茶葉、水壺、水杯,自己給自己倒一杯,一邊喝一邊跟我吐槽。”遇到言辭激烈的村民,趙翔宇還會被嘲諷兩句。
  另一個“故事”的主人公是葉挺。這兩天,葉挺正在處理村裡的一件大事:有老百姓多次到鎮上、區里上訪,反映有人通過轉租承包土地牟利。
  幾年前,新安村的一批村民通過政策完成了“農轉非”,他們將自己的土地“還給”村裡,再由村裡統一承包給種植大戶。租金收益由村裡統一收取,然後再根據每一名村民的農齡按比例分配。
  但近來,這些種植大戶想出了新的賺錢門道,引起村民不滿。他們以每畝650元的價格承租農地,再以每畝1500元到2000元不等的價格,轉租給其他外來承包者,以賺取差價。
  葉挺想了個辦法。他牽頭重新制定了“集體土地收益分配方案”,一方面規定以市場價出租土地,另一方面禁止轉租。這套方案已在農村代表大會上通過,目前正在征求未參會村民意見。
  “機智調度”為機構改革謀出路
  浦東此輪看似難度極大的“減員”、“減機構”政策,實際執行起來卻沒有遇到想象中的巨大阻力。一個重要的原因是,組織部門在“瘦身”計劃的設計上,下足了功夫,既把行政編製、機構數量砍掉,又確保了平穩過渡。
  被“核減”的人,編製既不在區里,也不在新的基層工作單位里,而是在區委組織部設立的一個臨時專用編製戶頭裡。結合青年幹部本身就有下基層的需求,這樣的做法,確保了“瘦身”期間的人員穩定,因為沒有一個人實際“被辭退”。
  “長遠來看,區里各部門的編製、機構數量確實是少了,這樣確保了未來行政機構和人員編製的較小體量;短期來看,年輕人去基層補經歷,做得好的如果選擇留在基層,也是不錯的選擇。”浦東新區區委辦公室督察處處長張斌說。
  張斌原來是區委研究室研究二處處長,在此輪改革中,區委研究室原有的一處、二處兩個處室被精簡,二處撤銷,研究室下僅設“政策研究處”一個處室,配備一個正處長和兩個副處長。原來有兩個正處長和兩個副處長共4個處級崗位編製的區委研究室,被“砍”掉了一個正處長編製和一個處室。
  張斌認為,減員、減機構是大勢所趨,理應為之。
  去年8月以來,浦東便開始深入調研。區委組織部對區內歷史沿革和兄弟區縣的行政機構、人員編製現狀做出全面性的梳理,發現一些綜合保障類部門的機構和人員編製口徑偏大,決定對這些部門合併精簡。同時,組織部還分析了區內各層級幹部的年齡、經歷、崗位經驗等因素,對比測算後形成一套包含各層級、各部門的機構和編製人員精簡方案。
  浦東新區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徐雯介紹,這套方案中,機關“瘦身”既有“一刀切”,也有“切一刀”。所謂“一刀切”就是各區級機關的內設機構統一核減1個,行政編製統一精簡15%;“切一刀”則是差異化的體現,“一些行政審批事項重點改革部門的精簡,力度更大”。  (原標題:上海浦東機關青年爭著“被減員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14emyfj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